溶解氧是水體中溶解的氧氣含量,直接影響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有機污染物的降解。傳統測定方法(如碘量法)操作繁瑣、耗時長,而微量溶解氧分析儀基于電化學或光學傳感技術,能夠實現快速、精準的現場測量。本文將詳細介紹該儀器的測量方法及其在實際監測中的應用。
目前主流的微量溶解氧分析儀主要采用兩種技術:
電化學法(Clark電極法):利用氧分子在陰極還原產生電流,電流大小與溶解氧濃度成正比。該方法靈敏度高,但需定期更換電解液和膜。
光學法(熒光猝滅法):基于氧分子對特定熒光物質的猝滅效應,通過測量熒光壽命或強度計算溶解氧含量。該方法無需消耗電解液,維護簡單,適用于長期監測。
二、測量方法與操作步驟
1.儀器校準:使用零氧溶液(如亞硫酸鈉溶液)和飽和氧溶液(如空氣飽和水)進行兩點校準,確保測量準確性。光學傳感器需定期清潔,避免污染影響熒光信號。
2.樣品測量:將探頭浸入待測水體,避免劇烈攪動,防止氣泡干擾。等待讀數穩定(通常需30秒至2分鐘),記錄數據。
3.數據記錄與分析:部分儀器支持數據存儲和藍牙傳輸,便于后續分析。結合溫度、鹽度等參數進行補償計算,提高測量精度。
三、應用場景
1.環境監測:評估河流、湖泊、海洋的溶解氧水平,判斷水體富營養化或污染狀況。
2.污水處理:優化曝氣工藝,確保微生物降解有機物的效率。
3.水產養殖:實時監測養殖池溶解氧,防止魚類缺氧死亡。
四、注意事項
1.避免電極污染:測量高濁度或含油廢水時,需定期清潔傳感器。
2.溫度影響:溶解氧溶解度隨溫度變化,需進行溫度補償。
3.定期維護:電化學傳感器需更換電解液和膜,光學傳感器需避免強光直射。

結論
微量溶解氧分析儀憑借其快速、精準的測量能力,已成為現代水質監測的重要工具。選擇合適的測量方法(電化學或光學)并規范操作流程,可顯著提高數據可靠性。未來,隨著傳感器技術的進步,智能化、無線傳輸等功能將進一步拓展其應用范圍,為水環境保護和工業廢水管理提供更高效的支持。